多年前公知们靠兜售一些陌生的大概念,或者提出一些反对声音而自许为思想者。
现在律师圈也开始出现一批公知,他们向青年律师宣讲执业经验,这本是好事儿。一些公知却向青年律师灌输东拼西凑的技能,甚至以不知即无知“激励”青年律师花钱学习技能。
我也是青年律师,也会有这种不知即无知的错觉,也花钱学习各种执业技能。
慢慢地,会发觉不经过自身执业实操,那些天马行空学来的技能很快就会被遗忘。
然而,这种通过贩卖焦虑而成功立足的法律产品,花样越来越多,品种越来越齐。
1.律师服务不应追求统一风格
服务是个性化的,很难有整齐划一的法律服务,如果刻意展示统一的服务风格,很可能牺牲法律服务质量。
为了迎合客户的心理需求,提前统一培训商业化服务流程及服务风格,以提升“服务质量”的名义增强委托人的观感,附带一些口号式、符号化的服务风格。服务的当场,客户会感受律师是“正规军”。
我国律师职业发展40余年,前20年处于“卖方市场”,只要你是个律师,客户很难识别你的服务领域和专长。律师们现学现用,在市场里成长,加之国内法制建设也处于同步进行之中,律师们伴随中国法制进程为社会提供了时代需求的法律服务。
那时,青年律师会有一个相对比较系统的成长规划,虽然也会因市场导向而适时调整,但至少青年律师们知道饭要一口一口吃,路要一步一步走。
而今,各种以律师为培训对象的会议、讲座、课程,更多是想让律师们看起来像律师。“大咖”们传道授业,努力将自身职业感悟及知识技能向同行分享,这是律师职业真正走向职业化的好事儿。
然而,在语言的“能指”与“所指”上,可能会出现偏差。听者也许会以学了此法可以走天下的心态去学习,讲者可能会宣称只有此法才能包打天下。
青年律师们接受了国家高等教育,也熬过了资格考试和艰辛的实习律师阶段,执业初期见到有人分享执业经验,青年律师往往带着很朴实的心理去学习。
琳琅满目的市场化商业运作技能课程,对正在思考明天的稀饭在何方的青年律师而言,是否仅仅是抓住了青年人的焦虑心态而刻意兜售?
若干年后,当青年律师成长后,是否会觉得青春被嫖了!
2.走马观花的学习混不进高端圈子
律师圈的各类学习场合,所谓混圈子,对于青年律师是很难的。
一是因为行业内的大佬们往往很忙,不会与你东拉西扯、你来我往。
二是因为青年律师脸上带着几分学生般的质朴,还难以(可能是不屑于)熟练游走于社会和圈子。
三是主办方这次的分享不是让你来攀交情的,要么是完成一定的任务而开展业务分享会,要么是为了宣传、营销而开展的半商业化分享会。
兜售焦虑的人或产品,焦虑是他或它的关键词。正如“拿悲情当卖点”,述说苦难一定能让观众有所共鸣,要么是观众自身有过类似经历,要么是表述者适时传达了让人可以共鸣的点,而这个点正好是大众容易get到的。
感同身受、移情共勉,总是容易让人共鸣。
没有亲身经历的技能难以对成年人有正向促进价值,听的那一刻会很过瘾,因为它确实让你感受到不足。
3、看起来“像”律师并不是正途
律师的价值总体上是由市场和客户决定的,让律师看起来“像”律师,只是这个职业的入门。法律服务行业发展40多年了,一套花拳绣腿下来,三分钟客户就能感知到你的能力和水平。
如果前端靠忽悠拿下业务,签单后不可能持续忽悠。服务质量跟不上,消费者体验持续走低,法律服务还是会偏离服务的本质。
前些年有一些律师事务所通过网络营销,把律师的法律服务当作定制化的商品,律所招聘一些类似保险销售的工作人员,对律师法律服务内容进行广告宣传,甚至以“包打赢”来承揽案件。
如此法律服务,与菜市场买菜讨价还价一样,客户要求退费的比率会大幅上升。与此同时,这类律师事务所被投诉的概率也同步上升。
律师职业本质上仍然是服务业,它需要满足市场需求,更要关注市场主体的消费者体验。
一门心思搞绝对专业化,那是高校学者的领域,它的产品是学术论文或专著;全心全意搞市场营销,那是推销员业绩考核和提成的动力。
律师既是自我的推销员,又是服务的提供者,还是收益的享有者。律师向市场推出的是专业法律服务,产品就是服务本身。
服务质量和消费者体验才是法律服务的关键词。
4.焦虑本身无法治愈焦虑感
法律服务市场,一人一口锅,它肯定有机会超过你的胃容量,但也可能锅中无肉。
青年律师执业初期受制于案源不足,希望快速从他人的经验中吸收营养。
然而,别人是在贩卖产品,你却把这当成救赎的良药,甚至产生偶像崇拜的错觉。
某种程度上讲,在律师圈的营销中,是学生成就了老师,而不是老师成就了学生。
有那么多场次的宣讲,那么多人次的互动,那么多新鲜面孔主动加微信……会让宣讲者误认为自己是在布道。
宣传的规格、频率越高,圈内的知晓度自然越广。老师们不仅圈粉,还赢得了更多的业务机会。
青年律师一方面会认为可以从这些宣讲中获取真知,以帮助自身执业;另一方面会觉得其他人都在参加,自身也不能落伍。
比如刑事辩护,有的人把能够从公诉案件卷宗材料中找到漏洞作为知识“干货”,让坐在下面的青年律师觉得相见恨晚。
至于学到这样的武功秘籍是否有效,或者运用不好起到反作用。老师是没有办法检验的。当然,老师也不会负责任。
一项技能如果没有办法证伪,很可能就是在忽悠。看着热闹,听着好听,但不好运用。
结语
有一个段子戏称法律人——“专业选的好,年年似高考”。
40年法制建设,立法数量和速度已经达到常人连法律名称都难以记住的程度,更不说法律的内容。
时代在发展,从时间的维度看,不同时期的法律在回应社会需求时也可能存在变更,甚至相反的规定。
此外,还有门类繁多的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性文件。
不是专攻某一领域的法律人,很难对该领域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有整体把握。
律师,不仅要掌握某一领域的法律规定,更要掌握具体服务领域的行业知识。
基于此,律师的焦虑几乎是天生的。
即使从业数十年的资深律师,也是一名市场法律从业者。他们没有按月领工资的铁饭碗,只要在律师圈呆下去,他们依然会有焦虑。无论是业务开拓,还是业务业务深耕,有业务或者没业务都有压力,有压力就一定会有焦虑。
律师圈这样的焦虑现象,让一些人看准商机,刻意向律师兜售治疗焦虑的秘方。找准律师生存、发展的痛点,以焦虑本身为产品向律师出售服务。
我也是青年律师,我觉得我们没必要在意焦虑这件事,更没必要试图破解或治疗焦虑。
市场上任何一个非铁饭碗的职业都会有业绩压力,其从业人员也都存在类似的焦虑。反之,即使铁饭碗,也一定有它自身的压力。
我们沉下心来,专研自身专业技能和市场化服务技能,在执业过程中,一步一个脚印,走一条适合自身的路。
除非是混吃等死,活着都会有压力。
与压力和焦虑共生,此时的焦虑在未来可能破茧成蝶。只要有梦想,彼时你还会其他焦虑。
贩卖焦虑的人也有焦虑,如果你不去购买他的产品,他同样没有业绩。
如果量子物理学还没有否定世间存在“时间”这个概念,那我们就让时间来缓解焦虑。